自从21世纪10年代起,想方设法降低地球大气中的碳含量便成为各大国政府首要考虑的目标之一,哪怕经历了20年代和30年代的重大地缘冲突和战争,也不曾降低各大国政府对此的重视。
在中国尤其如此,在2030年胜利达成碳达峰的目标后,碳中和目标成为了重中之重——在2060年代前必须降低大气中的碳含量,令碳吸收大于碳排放。
于是,通过捕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换取收入成为了一个商机。
在2030年代至2060年代,碳捕集有三种主流方法,它们构成了碳中和行业的核心。
1,土壤固定。
草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于土壤中,这个过程不仅能提高牧场土壤的质量,还能提供更多的动物饲料。
在内蒙、青海和新疆的牧民群体便是在2030到2050年代通过土壤固定集碳这种简单的方式赚取大量利润。
2,增强风化。
这个方式首先是将岩石磨成粉末,随后再撒在农田中。
与草类似,岩粉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后会增强土壤肥力,岩粉同样可以撒布在大海中,它会与海水发生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碳酸盐沉入深海。
在这几十年间,采石场多了一项额外的收入,他们用磨粉机把岩石磨成粉,然后出售给农民去捕捉二氧化碳盈利。
3,碳捕集与存储。
这个技术途径主要是被发电厂们垄断了。
在传统化学燃料发电过程中,由于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发电厂便可以将这些二氧化碳收集后注入地层深处进行永久封存。
发电厂凭此一项即可在碳排放交易市场赚取暴利。
除了上面三种方式,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不过这种方法经济收益较低,市场驱动力有限,加之在2020年代随着国家备战备粮的需要,退林还耕取代退耕还林成为了主要农业方针。
通过捕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功地令中国的农民阶级和中西部地区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也为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政治收益,成为了一段有鲜明特色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