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天权,全称“行星制天权”,是指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内对行星同步轨道和中间层以上区域的控制权。
掌握了制天权,就能限制敌方外空力量的战斗活动,保障己方外空力量的行动自由,阻止敌方利用外层空间开展生产或运输活动,并使我方大气层内作战力量得到有效掩护。
广义上的制天权包括“行星制天权”和“空间制天权”,后者是指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内对特定太空区域的控制权。
由于空间制天权往往被囊括在以舰队决战学说为代表的太空战理论中,一般认为“制天权”仅包括狭义上的“行星制天权”。
一,历史背景
北极战争中,中国首次应用了外轨道兵力投送技术,震动了国际舆论和各国军方。
而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太空战舰——美国太空部队的“美洲精神号”在北极战争中的坠落更加深了全体参战国对外太空与制天权的思考。
北极战争后,六国都认识到了制天权的必要性,之后就有了制天权理论的提出。
由于太空战舰强大的承载能力和改变战争形态的潜力,制天权理论在其诞生的21世纪末也被称为“新世纪的制海权”。
制天权根据控制行星的目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分为战略制天权和战役战术制天权。
制天权不是绝对的,在优势一方取得总的制天权的情况下,劣势一方也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于局部空间取得制天权。
在23世纪20年代的当代条件下,夺取和保持制天权还包括夺取空间区域下方的大气层内制空权、制海权和制陆权。
为了做到这点,需综合使用空间力量和大气层内力量的各种作战兵力兵器和多种作战样式才能达到。
二,分类
1 战略制天权
战略制天权是在整个战争期间或战争的某个阶段,在一个或数个战区内,较长时间占有的制天权。
战略制天权能对整个战争产生影响,使己方部队能尽快取得胜利。
2 战役战术制天权
战役战术制天权是在重要的战役方向上或有限空间区域内,较短时间占有的局部制天权,能对战役、战斗产生影响。
制天权是相对的,即使交战一方夺取了战略制天权,也不能排除对方夺取战役战术制天权的可能性;掌握了制天权的一方,也很难保证完全不受对方外空力量及行星防天力量的攻击。
夺取制天权是以天军为主,并依靠诸军种、兵种的共同努力达成。
争夺战役战术制天权的斗争,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战役战术制天权与否,虽然不能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但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通常情况下,战役战术制天权的不断夺取最终将成为夯实战略制天权的基础。
六大国军方对上述制天权的定义大同小异,但中国、美联和以色列出于自身需要,偏向于使用三级划分:战略制天权、战役制天权和战术制天权。
三,制天权的部分主要理论
1 太空战舰加入战争将引起战争样式的革命
任何战争的形态都取决于当时的战争技术手段。
太空战舰由于可以在外层空间自由运动,因而行动能力超出任何大气层内载具。
太空战舰由于不受地面障碍和大气约束并具有极高的反应速度,是一种出色的进攻性武器。
太空战舰能够自由选择攻击点并能调动最大的打击力量,而敌大气层内军队的反击手段和反应时间都极为有限。
因此,太空战舰的诞生完全改变了战争形态,令23世纪战争的主要特性与以往任何战争根本不同。
过去的战争只能在地球大气层内进行,最多涉及反卫星作战。
核威慑使得历史上大国间的全面战争绝无可能发生。战争规模被限制在局部战争水平,哪怕是大国也无法负担全面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
大气层内武装部队是进行战争的唯一力量,而鉴于士兵训练成本和高技术装备制造成本的不断提升,几次关键战役的胜利将直接影响全局的成败。
面对高技术局部战争,传统游击战能够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且不说临时武装起来的平民能否战胜装备高技术兵器的精锐部队,大范围杀伤武器基本限制了人类士兵在战役中能发挥的功效。
而23世纪的大国战争在特性和范围上都将是总体的,太空战舰加入战争后,虽然高技术装备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但战争规模将重新扩大为全面战争。
陆上、海上和大气层内空中的防御不再能保护国家,陆地、海上和大气层内空中的胜利也不能确保本国人民和设施免遭敌方的攻击——太空战舰的制造、维护和补给可以完全脱离大气层内设施来进行。
在高技术全面战争中,大气层内的一次胜利或多次胜利并不足以决定战争结局,国家的抵抗能力取决于是否拥有自己的太空战舰并消灭敌人的太空战舰。
如果自身军队没有装备太空战舰,纵然付出极大代价消灭了敌方的太空战舰,战场也只是退化到高技术局部战争形态,而此时的国家极可能不再具有进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能力。
战争要求聚集全国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而太空战舰粉碎敌人物质和精神力量的速度远超大气层内的常规力量。
在基于太空战舰平台的近防系统服役后,太空战舰本身即可成为强大的中段反导平台,拦截任何大气层外的巡航导弹。
而海军和空军的每一次出动都将成为决死突击——不需要打击战舰或战斗机本身,太空战舰只需把每一个码头或机场炸成废墟,即可将海军或空军力量活活耗死在天空或大洋上。
显然,太空战舰的出现有力地打破了原有战争形态,战争形态面临着又一次革命。
2 夺取制天权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意义
太空战舰这一新的技术成就用于战争,不仅将会引起战争形态的革命,而且将会出现新的战争领域——外层空间战场。
如果在外层空间被击败——这意味着不可能进行除了再在投降桌上争取一点余裕以外的反击——那么不管大气层内情况如何,都将决定性地战败。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天权的重要性超过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正如以往空军和海军一样,在经济力量限度内争夺优势的竞赛也将在外层空间领域中开始。
制天权能带来以下优势:
- 保证一国领土、领海和大气层内领空不受敌人从外层空间进攻,因为敌人在太空战舰的拦截下无法发动进攻;
- 使敌人领土、领海和大气层内领空暴露在我方太空战舰进攻之下,能对敌人的抵抗以直接可怕的打击,因为敌人已不能在外层空间活动;
- 能保护本国大气层内军事基地、交通线与近地和同步轨道设施,反而威胁敌人的这些方面;
- 阻止敌人从外层空间支援其大气层内军队,同时保证对我方的大气层内军队给予相应支援。
此外,拥有制天权的一方能阻止敌人重建其外层空间力量——因为它能破坏物质资源和制造场所,这等于最终控制了外层空间。
外层空间被控制的国家必须忍受敌人对己方领土、领海和大气层内领空实施外空进攻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
陆、海、空军将看到它们的交通线被切断,基地被破坏,面对敌人的进攻而无能为力,民众更会直接感受到通讯中断、物资调配混乱等一系列事件造成的社会秩序崩溃。
除去物质损失,国民的信心和军队的士气将受到严重打击,对国家的战争潜力具有极深的负面影响。
制天权是赢得胜利的必要的充分的条件。
即使承认以充分力量运用制天权并不能直接打败敌人,但无可争辩的是制天权能给敌人带来严重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从而对击败它做出有效贡献。
即使天军的实力不足,战争不得不由大气层内军事力量决胜,制天权也将使它们完成任务大为容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制天权,指的不是单纯的外空优势或太空战舰优势,而是这样一种态势:我方能在敌人的“头上”部署太空战舰而敌人不能这样做。
掌握制天权表示一种态势,能阻止敌人部署外空力量,同时能保持我方外空力量的部署。
为了夺取制天权,就必须剥夺敌人使用其全部太空战舰的能力。只有一个可靠的防御外空进攻的方法,就是在进攻中夺取制天权,而非放弃制天权。
不应将夺取制天权与具有外空优势混淆:具有外空优势只是能够较容易地夺取制天权,但依然属于还未掌握和运用制天权。
这点对英国、斯拉夫和以色列而言,在经过第二次超企战争的教训后已经成为其军方深刻的共识。
所谓相对制天权的概念,即局限于外层空间一定范围的制主权,在狭义制天权中是不存在的,属于将优势与控制相混淆的错误观点。
因为太空战舰的速度和活动范围很大,不允许将行星外层空间分成小块,在外空较强并不代表就能控制外空。
而控制外空则意味着主宰外空,不容许有任何程度上的差别。如果只满足于作为较强的一方,就等于不能避免让较弱的对手仍有可能伤害自己。
结论就是,对制天权的争夺就是一场零和博弈。
3 夺取制天权的方法
夺取制天权,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能进行外空作战的独立天军,它应是在一国人力物力可能范围内最强大的,为此必须动用国家全部的现有资源。
任何资源如果脱离这个最重要的目的,或只用一部分,或任何的分散,都将减少夺取制天权的机会。
同时,为了夺取制天权就必须使敌人丧失一切有生外空力量,这通过实施封锁或摧毁敌太空战舰以拒止敌外空力量进入战区,而己方外空力量能牢固控制该区域来实现。
为能成功地摧毁敌太空战舰,必须克服敌人为阻止这种摧毁而设置的种种障碍。
亦即应在能找到敌人太空战舰的任何外空区域、大气层内空域或地面对其加以摧毁,或寻求发展相对剥夺敌方通过外空力量对特定外空区域造成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制天权的争夺主要依靠太空战舰,但大气层内防天力量并非没有一席之地。
高技术全面战争中,一国必然会调动所有力量为夺取制天权服务,而任何行星防天力量的运转都需要大量的操作和维护人员——这意味着每个公民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4 必须建立能夺取制天权的独立天军
如果夺取制天权就意味着胜利,那么可以做出两个推断:
第一,一旦发生战争,为了保卫国家,必要和充足的条件是能夺取制天权;
第二,为了保卫国家,一切都应瞄准一个目标,即在已发生战争时,通过最有效的手段夺取制天权。
制天权除了一支强大的天军外是无法夺取的。
根据这一论断以及上述第一推论,可以得出一条有实用价值的结论:除非拥有一支在战争中能夺取制天权的天军,国防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只有拥有足够力量的独立天军才能确保国防。
完全独立于大气层内军种之外的独立天军无疑十分重要。
大气层内军种都可拥有防天力量以协助完成各自的作战任务,但绝无可能拥有自己的外空军事力量。
同时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现实性,甚至必要性:一支拥有制天权的天军能够单独用其自己的手段完成战争使命,且无须大气层内军种的参与。
因此,天军合乎逻辑地应被赋予和大气层内军种同等的重要性。天军应当始终与大气层内军种合作,但必须保持独立地位。
中国天军初创时期,干部林登万曾撰文指出:“太空战舰应当成为大气层内部队的同志。我们不能像飞机刚出现时那样,把太空战舰看作一种用途有限的辅助武器。太空战舰应当是三军的第四位同志,而且与其他同志是平等的。
“大气层内军事力量决定战争走势的传统观念,将被一种新的观念所代替。大气层内军种的活动半径和打击能力受到诸多限制,而天军的相比之下受限更少。所以,天军的综合战斗力必不弱于现有军种,甚至可能更强。”
他由此进一步阐明:“天军不是大气层内军种的保姆或太空远火集群,而是与它们同等重要的新军种。鉴于太空战舰已经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制天权很快就会获得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他同时批驳了将天军视为空军“特种部队”的想法:“外层空间和大气层内空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战场环境,双方的机动能力、作战方式甚至载具所遵循的力学条件都不完全一致。用大气层内空域的思维来指挥太空战舰,同用海战的思维指挥空战一样,是一种典型的经验主义思维。”
他还指出,基于同样的道理,将天军和空军合并的做法“在同时适应大气层内空域和外层空间环境的太空战舰出现前,都是不合适的”。
基于此他提出:“在保持现有军种的同时相应大力发展天军部队,直至其强大到足以夺取制天权为止。”
他还特别提出,强调制天权并不意味着天军制胜论:"我们谈到天军的决定性作用时,不能认为天军是胜利的唯一因素。在北极战争中,天军甚至不是独立的军种,却很好地协助我们实现了战争目标。”
“一切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依然是人类本身。”
为了夺取制天权、必须摧毁敌人的太空战舰和其他外空装备,组织和使用独立天军必须以实现这种摧毁为目的。
而太空战舰与大气层内的载具不同,自身的补给不完全依靠太空港、太空要塞和地面生产设施输送。
在配备有战场船坞和智械工蜂等损管设施的后勤战舰的前提下,太空战舰的一般维修和补给工作甚至可以于存在相应资源的小行星带进行。
鉴于争夺制天权过程中舰队战斗的目的是维持整体局势不受敌太空舰队的影响,六大国天军不约而同地强调“有生力量摧毁”,即制天权争夺过程中消灭敌方绝大多数大型太空战舰,并清剿战场内可能的后勤资源点。
独立天军要成为取胜最重要的因素,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具有足以夺取制天权的实力。
第二,在夺取制天权后仍保持实力,并能利用它粉碎敌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抵抗。
其中前者是充分条件,后者是必要条件。
一支只能满足第一点的天军即使赢得夺取制天权的斗争——即令己方免遭敌外空进攻的同时使敌人受到外空进攻——也没有足够的力量粉碎敌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抵抗。
换句话说,一支只能满足第一点的天军不能决定战争结局,而一支能够满足上述两点的独立天军,不论其他情况如何,将决定战争结局。
总而言之,一支能够夺取制天权但没有力量用它粉碎敌人抵抗的独立天军,仍然能进行对赢得胜利非常有效的行动。
而一支能够夺取制天权而又有实力消灭敌人抵抗潜力的独立天军,能克服大气层内的不利因素从而赢得胜利。
所以,天军一旦夺取制天权,就应努力实施大规模进攻以摧毁敌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抵抗,即使这个目的不能全部达到,也应尽可能削弱敌人的抵抗。
如果一支独立天军要求承担夺取制天权的任务,必须能在外层空间对大气层内外进行破坏行动。
一支外空力量想在外层空间摧毁对方,只能靠外空作战,换言之,外空的破坏行动只能用适于外空的战斗手段进行。
为了摧毁外空和大气层内的外空力量,必须用破坏手段攻击上述地区。
对大气层内目标仅靠电磁炮、激光发射器等舰载武器进行破坏是较为困难的。
也就是说,仅靠太空战舰本身不能发挥制天权的全部积极因素。
所以,一支独立天军应当配备一定的行星登陆部队。
只有配备行星登陆部队的独立天军才能在外空畅行无阻并能对大气层内实施进攻。
外空作战和大气层内空域的作战一样,是真正的运动战。
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准则仍然适用,而且要求比后者更高,仅靠装备优势是不够的。
从人的因素上看,天军是应当在各个方面都有高度勇气和创新精神的兵种。
四,六大国争夺制天权的战术
由于中美欧英斯以六大国的假想敌主要限制在人类已探索且进行了殖民的行星上,天军争夺制天权的主要战术全部以登陆已知行星为前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六国之间并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争,因而所有战术依然只是存在于理论上。
以下是根据截至23世纪10年代末的公开资料梳理的六大国天军主要战术。
中国:质量压制
质量压制是中国人民天军惯用的制天权争夺战术。
通过大量无人作战装备的应用,人民天军能够在撕开敌方外空防线之初即向行星大气层内投送大量无人作战装备,配合舰队摧毁敌人的行星防天力量和工农业生产设施。
此种战术的可怕之处在于,外空防线上的任何缺口都将转化为行星地表的大量损失。
而由于国家强大的基建能力,以及秉持“霹雳手段,菩萨心肠”的作战观,人民天军通常没有保留地表设施作为战利品的意识。
美联:网络控制
网络控制是美联天军常用的制天权争夺战术。
由于强调快速反应和外科手术式打击,美联天军的制天权争夺战术更像是“一小时打遍全球”的升级版。
该战术所指的“网络”不只是通常意义上的星际网,还包括行星通讯网络和物流网络。
通过摧毁、干扰和利用敌方的三大网络,美联天军能够迅速扑灭敌人的反抗力量,并尽可能多地夺取敌方设施的控制权,再令其为己所用。
如有必要,美联天军甚至会在行星同步轨道快速展开一个简配版太空要塞。
欧罗巴:人口驱逐
人口驱逐是欧罗巴天军青睐的制天权争夺战术。
众所周知,欧罗巴天军的外空力量乏善可陈,但陆军的实战经验非常充足。
考虑到历史上北约那些不成功或影响恶劣的军事行动,欧罗巴天军对于长期战争的厌恶在六国集团中首屈一指。
相比没完没了地应付行星防天力量,欧罗巴天军宁可逼他们进行一次决战。
这个战术可以概括为两步:
首先在与敌方天军交战之余,配合陆军系统性地摧毁农业设施和宜居地带。
将敌人的人口集中在数个区域后,天军再配合陆军对所有区域外的人口聚居地和武装力量驻地进行无差别攻击。
英国:行星封锁
行星封锁是英国天军提出的制天权争夺战术。
作为太空决定论的坚定履行者,英国天军的主要力量为基于太空城基地的进攻性力量,登陆部队反而员额有限。
在取得舰队战斗胜利之后,英国天军将逐步清除行星地表的航天基地和防天力量,同时严格封锁行星同步轨道,保证任何飞船都无法在天军批准前进出行星。
接着,英国天军会干扰星际网和行星通讯网络,并逐步摧毁行星电力设施和主要物流通道,同时通过舆论心理战手法瓦解行星抵抗力量。
在行星地表的社会秩序崩溃或几近崩溃之时,满载救援物资的运输舰艇便在行星同步轨道待命,而它们降落的条件也只有一个:投降。
斯拉夫:卫星弹幕
卫星弹幕是斯拉夫天军发明的制天权争夺战术。
作为舰队决战学说的忠实拥趸者,斯拉夫人创造性地把舰队决战思路用到了制天权争夺上。
在舰队战斗取得优势后,斯拉夫会联络国内的防务承包商制造大量简配卫星和轨道作战平台。
将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一扫而空之后,斯拉夫舰队将在打击行星防天力量的同时开展卫星组网工作,并全力破解敌人的行星通讯网络。
除了散布虚假信息外,卫星和轨道平台还能为登陆部队提供信息优势和火力支援。
若先头部队全部损失,在调集下一批登陆力量的同时,斯拉夫天军会启动备用计划:将成吨的太空垃圾当做动能武器砸在行星地表的工业设施上,其中包括因各种原因报废的组网卫星。
以色列:迦南堡垒
迦南堡垒是以色列天军独有的制天权争夺战术,其官方称谓为“基路伯之剑”(חרב כרובים)。
以色列天军的制天权争夺战术全部围绕迦南行星展开。
其借助“摩西之杖”轨道炮和太空要塞构筑的太空防御力量足以把守迦南行星附近的重要航道。
基于行星防御的前提,以色列天军是六国集团中唯一一个将行星防天力量纳入制天权考量的。
历次年度演习中,全民皆兵的以色列总能消灭所有的登陆部队,而试图封锁迦南行星的舰队将遭到以色列天军的无情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迦南行星某处演习地点的气候和地形经过调整,同地球上北纬31-32度,东经35-36度的区域十分相似,而这也是以色列天军为数不多的登陆演练地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