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社北京、华盛顿、布鲁塞尔、伦敦、斯拉夫格勒、新特拉维夫、各人类殖民地及第四世界电
今天是2221年12月16日
【新闻】12月16日,上海大都会人民政府宣布将对整个都会区内的沿海淹没建筑(亦即民间俗称的“海底城市”)的结构、外墙和玻璃窗户进行全面检修与更换,整个工程预计耗时两年,居住在这些建筑内的居民或在内部办公开店的商业用户会按照规划分批按步骤暂时撤离,撤离期间这些居民将获得政府的安置补贴。
【老庄解读】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时光,中国沿海的各种淹没建筑陆续迎来了大修期,这是政府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体现,也是能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工程。
所谓的淹没建筑是在21世纪才出现的全新课题,在人类历史上建筑物被海洋或江河淹没并不罕见,但要让建筑物被淹没后继续正常使用则是摆在21世纪中期人类面前的一大挑战。
随着全球变暖而导致的海平面上升,21世纪众多沿海城市必须每隔几年便加高离岸的堤围,这种做法既低效又耗资巨大,而且存在破坏海洋生态、扰乱近海海流系统的严重问题,人为制造海陆海平面落差也会带来极高的灾害风险。
直至2080年代,随着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先进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售价大幅降低,中国的工程师和建筑师开始考虑直接将沿海而建的中低层建筑设计成能抵御海洋侵蚀和居住舒适度不亚于海面的房屋。
各国政府很快便采纳了这种设计,尤其北半球几个大国如中国、美联和欧罗巴都有着庞大而富裕的沿海城市群,这些国家对淹没建筑的需求十分强劲。
为了说服人们愿意继续居住在海平面以下,“海底城市”概念在政府支持下通过各种大众舆论和文娱内容作品进行大肆炒作,直接刺激了市场对这种新型房屋的追捧。
到了22世纪上半页,海底城市已经成为了沿海城市不动产交易市场的一个重要板块,大量内陆的居民都热衷于购置这类位于海平面以下的,拥有巨大窗户能欣赏海底大陆架风貌的房子。
基于海底城市也衍生出了各种“海底产业”,大量早期的海底公寓被改造成旅游观光酒店和度假村,不少作坊和创意服务类型企业刻意租赁海底写字楼以激发灵感。
以至于到了夜晚,中国沿海大陆架的水下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人们通过潜艇或全透明的水下观光管道能轻易观赏到海底的绮丽风光,从地面的家经过海滨公园一直散步到海底50米以下的食肆享用宵夜是很普遍的生活方式。
将海平面上升的危险直接转化为新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点,中国人是应对得如此自然而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