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资本主义现代生活岁月静好,他们选择了技术赋能奴隶制负重前行”
20世纪70年,代美国作家厄休拉·勒古恩创作了短篇小说《离开欧麦拉城的人》。
小说描述了一个虚构城市“欧麦拉城”,其繁荣与和平,建立在囚禁与虐待一个年幼儿童的魔法仪式基础之上。
大多数欧麦拉城居民对此视若无睹,而少数无法接受的人选择离开,并走向未知的命运。
长久以来,这部小说被视为关于功利主义与多数人暴政“的思想实验,不少评论认为作者刻意设计了一个过于形而上学的道德困境,以至于缺乏任何现实意义。
然而,现实总是在出人意料方面更甚虚构作品,“技术和岁月将使得不可能成为可能”。
或许连勒古恩本人也不会想到,作品诞生的150年后,随着欧麦拉主义——技术赋能社会抚养秘密奴隶制的揭露,这个看似荒唐的故事,最终成为了一个精准又讽刺的寓言。
通向欧麦拉的奴役之路
所谓的欧麦拉主义主张通过秘密的人工生育和社会抚养体系,从新生儿开始——“工业化”生产和管理一种高服从性、高技能的“工具人”群体,作为劳动力为社会服务。
这种理论彻底背离了社会抚养的公平性的初衷,事实上将功利性目的凌驾于抚养对象的权益之上,将抚养对象非人化、作为工具和资源,加以奴役和剥削。
进入21世纪中后期,国际格局的转变与技术革命的序幕,使得旧有的资本主义国际剥削秩序逐渐崩溃。
作为老牌帝国主义的英国,面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稳定压力。
特别是随着中国在21世纪前半页复兴后与西方集团的竞争局势逐渐明朗,英国在双方间右逢源的路径也变得无利可图。
然而其精英阶层和利益团体,既不愿意像中国或美联一样进行改革让利,又希望保持其产业的竞争力、维持既有利益和地位。
而21世纪后半叶逐渐成熟的人工生育和社会抚养技术体系,及其相对弱势的抚养对象,或许再加上一点奴隶贸易的“光荣传统”,无疑为英国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英国特色特色解决方案”:利用技术力量,将抚养对象打造成所需要的理想“工具人”劳动力。
通过将他们填补到当时原本需要较高劳动力资源成本、AI又无法替代的“AI鸿沟”关键专业岗位中,即使相对小的规模,也能通过整个AI体系的倍增器效应,产生巨大的效益和推动作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危机,成为英国追赶其它几个大国发展的秘密武器。
这些精英阶层和利益团体自然不会在乎什么“抚养对象的权利”,但他们也清晰地意识到,这种行为不可能得到所谓“脆弱敏感、圣母滥情”的公众的认可——哪怕在多元主义退潮,保守主义重新主宰社会的21世纪下半页。
因此,他们最有创造性的,是将这些抚养对象被封闭在隐秘的环境中,利用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与严格的信息管控,将他们与正常社会隔离开来。在有利于对象的剥削奴役管理的同时,也向公众和舆论隐藏了他们的存在——通过一个精巧的“前台面板”伪装,令外界相信他们提供的很多劳动,完全是由“智能大突破”下的AI系统独立实现的。
得益于大资产阶级和大区贵族的地位和特权——甚至一些传言指出,包括新加冕的斯蒂芬森王族的默许——一切都在法律监督外堂而皇之地快速推进。
最终,在21和22世纪之交的那几年,第一个秘密社会抚养设施投入运营——标志着欧麦拉主义的创立。
欧麦拉报告——“只是数字、成本和必要代价”
时间回到22世纪20年代的那场在伯尔尼召开的公开国际会议。
会议上,英国代表当着中国、美联和联合地球代表的面,一如既往地指责欧罗巴基督教团结党政府的种种人权问题,试图将自己塑造为“文明与进步”的捍卫者。
然而,这次早有准备的欧罗巴方面并没有如往常那样反驳。
当英国代表索尔兹伯里侯爵提及“东欧的强迫劳动和血腥民族整合运动”时——欧罗巴代表比荷卢加盟邦首相范德里克打断其发言,直接在镜头前公开揭露了英国进行了20多年之久的法外社会抚养和奴役的证据——后来被称为“欧麦拉报告”的文件。
此事一出,立即引发了国际舆论的一片哗然。
英国22世纪初“斯蒂芬森黄金时代”的虚伪幌子轰然倒塌,世界公众第一次了解到,是欧麦拉主义的“流血湿件”、“生物机奴”,而非神奇的“英国AI智能大突破”,撑起了英国第四次工业革命弯道超车的奇迹。
报告的详细程度和印证性,令英方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而其中的许多描述,更是地透露了欧麦拉主义如何将先进的技术与奴役剥削结合,将一种令人触目惊心的傲慢、冰冷和毫无人性,展现到了极致。
欧麦拉主义的抚养对象被剥夺了名字,而以“资源单位”和数字编号称呼替代。
他们自出生起,就被纳入了一种AI管理的“人力资源生产应用流程”,被称为“资源分析报告”的监控机质控制着整个流程,并定量计算对象的“成本”与“预期价值”。
对象接受程序化的“作业依赖训练”,即进行繁重的、不断递增的学习和训练,以掌握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必要且可控的”创造力。
而经“分级适配程序”检验合格后,很多仍是未成年的对象,立即被投入到在月球殖民地等地封闭的工厂和设施的无休止的工作中,巧妙地融入智能系统和自动化生产体系。
一套名为“绩效负荷配置”的残酷配额与压榨竞争机制,确保了对象最大化的长期产出——而报酬仅是廉价的生活必需品而已。
洗脑式的心理学欺诈控制,和无处不在的暴力规训始终贯穿其中,“令赫胥黎和奥威尔都望其项背”。
对象只接触精心控制的信息,被灌输扭曲的奉献精神,对自己被剥削利用一无所知。
一系列被称为“条件反馈控制”的电击、药物注入手段,则被用于抹杀不必要的情感与自主、保证服从性。
而最骇人听闻的,当属含糊其辞的“资源优化”程序,似乎指向了“缺乏利用价值”的对象,令人不寒而栗。
在一系列技术描述和管理术语包装下,欧麦拉主义社会抚养如同一场精密而高效的工业流程,而对象仅仅是其产品而已。
报告的最后,一位不知名的审阅者,似乎以一种颇为自负而满意的语气评价了整个项目——“AI管理体系有效驯服了‘资源单位’的‘顽劣生物本性’,所谓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的永恒矛盾,在技术进步面前根本不值一提,”——“相比其它国家第四次工业革命经历的“转型阵痛”,项目以微不足道的代价,维护了联合王国和整个英联邦体系的进步与领先、繁荣与社会稳定。
”没有 “人”愿意离开的欧麦拉城
欧麦拉报告曝光后,不止其它国家,很大英国的民众,一开始也对欧麦拉主义的行为,及英国官方的欺骗与双重标准感到愤慨。
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欧麦拉主义的谴责和抗议中。
然而,随着媒体调查的深入和更多信息的揭露,事态的进展,似乎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英国民众开始逐渐意识到,欧麦拉主义不仅是上层精英和利益团体保持地位的工具,也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自动驾驶等很多民众习以为常的“全自动”廉价智能服务,事实上仍然需要欧麦拉主义人力很大程度上的支持。而日常工业消费品价格的稳定,也受益于欧麦拉主义抚养对象参与的生产系统。
欧麦拉主义抚养对象进行着高难度、艰苦的工作,却只需最少的投入,保证了这个原本衰落帝国公众的福利。
英国民众或许可以继续去占领道德高地,可代价却是自己的舒适现代生活——这值得吗?
在很多英国公众开始动摇之时,一些舆论领袖和学者借机夸大了一些现象。
他们鼓吹欧麦拉主义抚养对象客观上得到了很好的物质和教育条件,远胜南方国家的生活标准;以对象提供脑力劳动为主的特点,模糊欧麦拉主义奴役剥削的性质;甚至借一些抚养对象离开欧麦拉主义体系后,缺乏适应能力的情况,主张这些对象“生来就没有人格和身份的权利需求,并不能完全视为通常意义上的人”,公开为非人化洗白,进一步降低了公众的道德负担。
同时,一些舆论还强调了英国自21世纪中页“保守主义回潮”以来,流行的一种“剥削本质上不可避免,只能转移”的理论,让公众产生了 “既然剥削不可避免,与其转向自己,还不如认可剥削欧麦拉主义对象”的潜意识。
最终,在现实利益与扭曲的价值观,在媒体、舆论的“威逼利诱”前,英国国内反对的声音渐趋微弱,原本声势浩大的抗议行动偃旗息鼓,而一些民众,甚至反而开始为欧麦拉主义的辩护站台。
英国民众家立场的这种戏剧性转变转变,再次让国际舆论膛目结舌,更使他们认识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他们的民众,在“灵活的道德尺度”和“伪善”方面所拥有的“深厚功力”。
而这一情况也无疑是英国官方喜闻乐见的。
在混乱的舆论中,英国官方借势采取了一系列拥有悠久传统的战术性拖延和推诿:长期执政的英国王室派内阁辞职,官方的调查最终以一份冗长的、包括从行政上禁止欧麦拉主义相关行为、以及对设施的转型处理的“处理方案”了结,几乎没有人遭到严肃追责。
而很多观点认为,事实上,在曝光前,欧麦拉主义就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帮助英国度过了最为关键的时期:大区贵族制度的新建、斯蒂芬森太空风投的大获成功、新英联邦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而先前积累的大量红利,已经足够作为原始资本,支持英国后欧麦拉转型和继续发展,并保障英国各阶层后续的利益。
随着新的联邦派政府上台,英国民众也接受了这种折中处理。事件的热度慢慢减退,很多其它国家在得到了对英国外交红利后,也逐步淡化了此事。
很快,世界就恢复了往昔。英国继续追随中美欧等大国投身到22世纪世界政治舞台的明争暗斗中去,而各国民众和舆论,则继续追逐新的热点。
事件中关键的受害者、“工具人”,那些“欧麦拉的孩子们”,却鲜有得到关注和补偿。
而在英国后欧麦拉转型后,难以融入正常社会的他们,如同仍然被困在一个无型的牢笼中。
很多日后的分析和研究,也不约而同地避开了他们个体身份这个“敏感问题”——似乎进一步“坐实”了他们的“非人身份”。
事件就这样草草收场,甚至对于一些利益集团而言,欧麦拉主义依然是一种“先进而有吸引力”的选择——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些类似的欧麦拉主义事件,依然偶尔在全世界范围内上演。
美联多个州份的参议院和众议员们一度尝试在联邦层面推动类似欧麦拉主义的体系构建,最终在22世纪末在波多黎各确立了该制度。
欧罗巴基团党政府出于拥有大量伊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没有关注欧麦拉主义,但这不代表他们在反人类和构建低人权优势方面的事业没有建树,只不过他们将精力放在了精神控制、脑控僵尸和禁锢生育上面。
中国在世界上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漠视人权和违反伦理道德的社会工程。
似乎除了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受害者“工具人”,各方面都感到满意——当“欧麦拉城”真正建立于我们的世界时,没有“人”愿意离开这座欧麦拉城。完
本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为巧合。(by-nc-sa)